1955年9月,党中央为了表彰那些在革命战争时期立下卓越功勋的同志,决定向这些抗战英雄授予军衔。在中南海举办的隆重授衔仪式上,共有1048位将帅获得军衔,这些人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黄镇在革命战争年代战功赫赫,按照他的战绩,本应被授予中将军衔。然而,在授衔之前,他被调往外交部工作,因此与军衔擦肩而过。尽管如此,他在外交战线上同样做出了显著成绩,事业同样光辉灿烂。
黄镇于1909年出生在安徽省一个偏僻破落的农村。受当时“进步”思想的影响,他对新事物充满好奇,积极追求时代进步的精神,渴望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。
1931年,黄镇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,光荣加入了工农红军。入伍后,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勇敢,多次在战斗中立下奇功,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评价和信任。
1934年,为纪念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,黄镇创作了一幅油画《粉碎敌人的围剿》,作品获得了毛主席及大会代表们的一致赞赏。在毛主席的关心和支持下,黄镇的事业迅速发展,逐渐成为革命队伍中的重要人才。
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,黄镇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道,积极筹建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,率部队多次与日伪军作战,屡次取得重大胜利,收复了大片失地,为抗战胜利立下了突出功绩。
展开剩余90%解放战争时期,尽管黄镇所领导的部队不是主力纵队,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关键时刻,黄镇率领第六纵队深入伏牛山地区进行策应,成为战略部署中的关键一环。不过,在整个革命战争中,他最大的贡献还在于设计了解放军军旗,这面军旗至今仍被沿用。
1948年9月的一天,黄镇接到党中央紧急通知,要求他前往西柏坡。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他立刻调整行程,火速赶往西柏坡。
抵达西柏坡后,黄镇第一时间来到周恩来住处。他轻轻敲门后进屋,开门见山地问:“周副主席,这次召我来有什么具体指示?”
周恩来放下笔,郑重说道:“我们即将取得全国革命的最终胜利,人民解放军已成长为强大的武装力量。不久,中央军委将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,并制作一面统一军旗。你以前画过不少画,这次设计军旗的任务,就交给你最合适了。”
周恩来十分赏识黄镇的艺术才能,早在长征途中就曾看到他画的作品,备受好评。黄镇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份重任,满怀热情投入其中。
正当黄镇准备离开时,周恩来拍了拍他的肩膀,说:“你是桐城人吧?桐城派虽古板守旧,但也极其严谨。你设计军旗时务必要深思熟虑,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军旗经得起历史的考验。”
黄镇回去后,立即与总政治部领导展开讨论,随后向全军各大单位发出征集军旗和军徽设计方案的通知。在广泛征集的同时,他自己也积极钻研设计,力求打造出一面寓意深刻的军旗。
他一边专注绘制,一边轻声念叨:“古人云,‘三光者’——日、月、星,军旗上必须有五角星。”
画好五角星后,他在星下面添加了两道蓝色横杠,并解释说:“这两道蓝线象征祖国的母亲河——黄河和长江,也寓意解放军由小到大,逐步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。”
黄镇设计了三版军旗草案,均附详细说明,随后递交给周恩来。不久,周恩来召见黄镇,传达了毛主席的意见:“军旗上必须有‘八一’两个字,纪念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,这是中国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光辉历史。五角星代表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。”
周恩来接着说:“军旗底色为红色,五角星和‘八一’用黄色,旗杆有红黄两色旋纹,顶部装饰红缨枪矛头和红穗,象征人民军队的光辉起源。”
回到总政治部,黄镇立刻根据指示调整军旗尺寸、五角星和“八一”字样的位置,最初用楷书写“八一”,但制作时觉得不便,迅速改用美术体字样,显得更加协调美观。
1949年,北平和平解放,中央军委及各机关陆续迁入。黄镇召集大家,激动地说:“军旗方案已获批准,今天让大家一起展示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看。”
在黄镇的组织下,大家精心准备,用红绸缝制了第一面军旗,插在香山军委领导驻地的草坪上。
不久,毛主席、周恩来、朱总司令等军委领导陆续到场。毛主席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军旗,深情地说:“今后发布命令时,将以军旗象征自八一南昌起义以来,人民军队历经艰辛奋斗,星光照耀大地、照耀全国。”
听到毛主席的赞赏,黄镇心头涌起一股自豪感。设计军旗不仅是个人荣耀,更是党和人民对他贡献的高度认可。
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日益增多,派遣大使成为外交工作中的重要任务。然而,当时国家百废待兴,周恩来对此深感忧虑。
这时,毛主席提出建议:“新中国刚成立,缺少专业外交人才。我们可以从军队高级干部中选拔,比如耿飚、黄镇这些有经验的同志,派他们担任大使,我心里踏实。”
在毛主席的推动下,党中央决定组建以军队干部为骨干的外交队伍,挑选一批兵团级干部担任首批大使,黄镇名列其中。
1950年初,黄镇接到通知,调入外交部报到。当时,总政治部已恢复原建制,军委成立了总干部部,黄镇本准备参与筹建该部门,因此对被调往外交部毫无准备。
为此,周恩来亲自接见了黄镇,语重心长地说:“组织上把你调到外交岗位,经过慎重考虑。中央决定派你出任驻匈牙利大使,有什么想法吗?”
黄镇敬了一个军礼,坚定回答:“我保证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务,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。”
赴任前,外交部组织了一系列培训,帮助这些将军尽快适应大使职责,学习各国文化和礼仪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,黄镇等人逐渐熟悉了外交工作。
临行前夕,毛主席亲自接见他们,紧握黄镇的手,语重心长地说:“玉可碎而不改其白,竹可黄而不改其节。派你出使,是要完璧归赵。”
毛主席的话令黄镇深感温暖。随后,黄镇赴匈牙利开始了长达27年的外交生涯,先后任驻匈牙利、印度尼西亚、法国大使等职,取得了显著成就。
值得一提的是,黄镇在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尼克松访华后,中美双方决定在彼此首都设立联络处。这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前,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措施。
由于双方都急切希望改善关系,联络处工作受到高度重视。黄镇临危受命,成为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,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。
抵达美国后,面对复杂局势,黄镇决定重点建立与美国政府的联系,同时广泛结交各界朋友,促进中美友好交流。
当天午后,基辛格亲自会见了他。首次见面时,黄镇直接递上了一份拟会见人员和访问地点名单,征求美方意见。
基辛格对他的做事风格赞赏有加,明确表示:“你可以见任何想见的人,访问除核武器试验场外的任何地方遇到困难,直接找我或总统尼克松。”
次日,尼克松在白宫办公室会见了黄镇。在到美一个月内,黄镇频繁与美国高层会谈,展现出他在外交领域的高效和进展。
不久,他在五月花宾馆举办首次国庆招待会,约600名中美知名人士参加。一位国会共和党领袖感慨道:“你们来才几个月,就结交了这么多朋友,证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。”
1974年底,黄镇任职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一年多后,应召携夫人回国。
回到北京,他急切向周恩来汇报工作。此时周恩来病重,住进了解放军三零五医院,饱受病痛折磨。
谈及美国事务,周恩来若有所思地问:“你在外交活动中,是不是与肯尼迪他们接触较多?”
黄镇详细说明现状:“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,都是我们的朋友。我们刚去一年多,对方多次点名邀请我参加重要场合,如果拒绝,恐怕会得罪他们。”
周恩来听后缓缓道:“情况如此,我会向毛主席说明。你做外交工作一定要谨慎,避免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。”
1975年,黄镇担任驻美大使两年多,工作压力巨大。
一次会议中,他与其他同志产生分歧,被无理指责,心情郁闷。他当场表示:“我将向中央发电报,请求调查,若责任在我,愿立即辞职。”
会后,他开始撰写辞职报告。电报引起外交部长乔冠华关注。辞职并非小事,乔冠华急忙找到了负责国务院日常工作的邓小平。
邓小平仔细研读电报后说:“外交部若无法容纳黄镇,不妨让他回军队担任军委副总参谋长。”
随后,邓小平让乔冠华整理相关材料汇报。看过报告后,他表示:“等黄镇回来,再听他本人意见。”
最终,为安抚黄镇,邓小平亲自回电:“黄镇同志来电收到。你即将赴美西部会见尼克松,基辛格、福特年底前计划来访,事务繁忙,不宜考虑调动。待基辛格、福特访问后,再议此事。”
收到电报后,黄镇感慨万千,权衡利弊后决定安心继续工作。
后来,黄镇夫妇陪同美国总统福特访华。在毛主席鼓励下,心中积压的委屈和烦恼顿时消散,甚至涌出热泪。
在美期间,黄镇积极促进中美经济界交流,推动两国友好往来,赢得两国人民高度赞誉。
1977年8月,黄镇作为中共十大中央委员,参加党的十一大并成功当选中央委员。更令他欣慰的是,老领导邓小平恢复领导职务,任中共中央副主席。
邓小平复出后,主管科学教育,极为重视文化建设。他认为文化部需要一位既有资历又有文化素养的领导,便想到了老战友黄镇。
卸任驻美大使后,邓小平找到黄镇,说:“你去文化部工作吧,老干部中懂文化的你是最合适的。你是老将出马,一个顶三个。”
黄镇欣然同意,坚定表示:“好,那就当我再走一次长征。要干就干得漂亮,不能被束缚。”
1977年12月,黄镇被任命为中宣部第一副部长兼文化部部长。他上任后立即整顿文化部,带领部门形成了民主、团结、奋发
发布于:天津市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