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秋季是万物由盛转衰的转折点:草木凋零、寒蝉噤声、鸿雁南飞、霜露渐重。这些自然现象直接刺激人的感官,引发对生命短暂、时光流逝的感慨。中国古代哲学强调“天人感应”,秋季的肃杀之气被视为天地秩序的体现,进而引发对人生、社会的深层思考。
古诗词中的悲秋,既是自然季节的感知,也是人文精神的表达。它承载了中国人对生命、时间、社会的深刻思考,通过意象的积累与情感的升华,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,渗透在文学、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审美中。今日读悲秋诗词,不仅是为了感受古人的情感,更是为了理解我们自身与自然、历史的永恒对话。
图片
1
悲秋诗
杨广〔隋代〕
故年秋始去,今年秋复来。
露浓山气冷,风急蝉声哀。
鸟击初移树,鱼寒欲隐苔。
断雾时通日,残云尚作雷。
首联以时间循环写岁月无情,暗喻王朝将暮。中四句以“露浓风急”“鸟移鱼寒”等秋景写尽萧瑟,蝉声哀、鱼隐苔,皆寓自身困顿。尾联“断雾残云”更添衰飒,雷声虽存却已无力,隐喻帝业将崩。全诗不事雕琢,借秋景写尽人生暮境与家国之悲,语言平和而情致深沉,恰似秋雨绵绵,哀而不伤,尽显历史沧桑之叹。
图片
图片
2
楚江怀古三首·其一
马戴〔唐代〕
露气寒光集,微阳下楚丘。
猿啼洞庭树,人在木兰舟。
广泽生明月,苍山夹乱流。
云中君不见,竟夕自悲秋。
大中初年,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,因直言被贬为龙阳(今湖南省常德市)尉,从北方来到江南,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,触景生情,追慕前贤,感怀身世,写下此诗。首联“露气寒光集”以秋露寒光铺陈萧瑟,微阳西沉暗喻时光无情。颔联“猿啼洞庭树”借猿声哀婉,写尽羁旅孤寂;“人在木兰舟”则暗喻自身如孤舟漂泊。尾联“云中君不见”化用屈原楚辞,既怀古又自伤,竟夕悲秋非独因秋景,更因家国同秋、壮志难酬。全诗运情入景,通过描绘洞庭夜色的幽美,抒发了诗人贬谪远地的抑郁哀伤之情。
图片
图片
3
临江王节士歌
李白〔唐代〕
洞庭白波木叶稀,燕鸿始入吴云飞。
吴云寒,燕鸿苦。
风号沙宿潇湘浦,节士悲秋泪如雨。
白日当天心,照之可以事明主。
壮士愤,雄风生。
安得倚天剑,跨海斩长鲸。
唐玄宗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。 他本以为能够施展才能,有所作为,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,并不重用;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,得罪京城权贵,受到排挤被赐金放还。离开长安后,与杜甫、 高适游山东,在兖州话别,临行作此诗。此诗意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,处处流露出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。前六句写肃杀之秋景及节士悲秋;后六句写节士因悲秋而思欲报国。诗中以古今烈士为颂美对象,表露出诗人怀报国之心、勇担强国之任;寓含着怀才不遇、仕途不通的失落,亦有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决绝之情。
图片
图片
4
登 高
杜甫〔唐代〕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杜甫此诗作于大历二年秋,时年五十六岁,困居夔州,年老多病,生活潦倒。首联“风急天高猿啸哀”以秋景起兴,猿鸣、落叶、长江,皆成悲秋意象。颈联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直抒胸臆,将漂泊之苦、疾病之痛融入秋景,暗喻半生颠沛与家国同秋。尾联“繁霜鬓”“新停浊酒杯”更添苍凉,既写自身潦倒,亦隐现对时代的深沉感慨。全诗悲而不怨,语言如秋水般平实,却在萧瑟中见深沉,恰似杜甫一生:于困顿中仍怀家国,于悲秋里更显沉郁。
图片
图片
5
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
岑参〔唐代〕
三度为郎便白头,一从出守五经秋。
莫言圣主长不用,其那苍生应未休。
人间岁月如流水,客舍秋风今又起。
不知心事向谁论,江上蝉鸣空满耳。
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。“三度为郎”,“一从出守”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。大历四年(769),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。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,只好折回成都,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,为词人的写怀之作,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。首联“三度为郎便白头”直写宦海沧桑,“五经秋”暗喻漂泊之久。诗中“客舍秋风”与“江上蝉鸣”交织,既绘秋景萧瑟,又喻年华流逝。颔联“圣主长不用”与“苍生应未休”的对比,隐现其虽仕途失意,仍心系苍生。全诗以秋起兴,以蝉鸣收束,将个人悲秋与家国忧思融于平淡语言中,不事雕琢而情致深沉,恰似秋水长天,于苍茫中见忠贞,于萧瑟处显沉郁,尽显盛唐边塞诗人晚年于乱世中的孤寂与担当。
图片
图片
6
题淮南寺
程颢〔宋代〕
南去北来休便休,白蘋吹尽楚江秋。
道人不是悲秋客,一任晚山相对愁。
这首诗是诗人暂息淮南寺中,见秋江白蘋为风吹尽因而有理于人生行止而作。首句“南去北来休便休”暗喻仕途奔波中的停驻,楚江秋深,白蘋吹尽,本易引发悲秋之思。然诗人自谓“道人不是悲秋客”,转以超然视角观山自愁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天地自然的哲思。全诗语言平实如秋水,不刻意渲染悲意,却在“晚山相对愁”中暗藏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怅惘,恰似程颢一生:于理学探寻中持守内心平和,于秋景萧瑟处见天地本然,悲而不伤,静而深长。
图片
图片
7
好事近·马首望青山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马首望青山,零落繁华如此。再向断烟衰草,认藓碑题字。
休寻折戟话当年,只洒悲秋泪。斜日十三陵下,过新丰猎骑。
纳兰性德此词作于随康熙出巡途中,时值秋日,面对十三陵的断烟衰草,触景生悲。上片“零落繁华”“藓碑题字”以秋景写尽历史沧桑,下片“悲秋泪”直抒胸臆,将个人哀愁融入秋景与古迹之中。纳兰身为权臣之子,却性喜幽寂,常以词抒怀。此词不事雕琢,以“斜日十三陵”的萧瑟秋景,暗喻盛衰无常,既是对秋的悲叹,亦是对人生与时代的深沉感慨。全词清丽婉约,哀感顽艳,格高韵远,独具特色,不乏悲怆之音,感伤情调极为浓郁。
图片
图片
8
点绛唇·庚午重九再用前韵
苏轼〔宋代〕
不用悲秋,今年身健还高宴。江村海甸。总作空花观。
尚想横汾,兰菊纷相半。楼船远。白雪飞乱。空有年年雁。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,悲秋好像成了一种传统。苏轼针对这种情绪,开篇就说:“不用悲秋,今年身健还高宴。”这一惊人之语,是针对杜甫《九日蓝田崔氏庄》中“老去悲秋强自宽”和“明年此会知谁健”而发的。
词的上片写重九宴饮时的感想,带有较浓的世界总空、人生如梦色彩;下片联想汉武帝泛楼船、济汾河时所见的秋景,却以“尚想”带起,以“空有”总结,其“一切成空”的意思是明显的。全词以“悲秋”为引,实则融佛理入词,将个人际遇与历史兴替相映,语言平实如秋水,却在淡笔中见沉郁:既不讳言仕途坎坷,亦不沉溺哀叹,悲而不伤,静而深长。
图片
图片
9
鹧鸪天·九日悲秋不到心
晏几道〔宋代〕
九日悲秋不到心。凤城歌管有新音。风凋碧柳愁眉淡,露染黄花笑靥深。
初见雁,已闻砧。绮罗丛里胜登临。须教月户纤纤玉,细捧霞觞滟滟金。
该词创作于北宋徽宗崇宁大观间重阳节前,当时的权相蔡京派人请小晏填写新词,作为应节歌唱之用,小晏于是欣然为作此篇。作为晏殊幼子,他早年锦衣玉食,晚年却家道中落,尝尽世态炎凉。上阕“凤城歌管”写尽京华繁华,下阕“碧柳凋、黄花绽”以秋景喻人生:柳残如愁眉淡,菊盛似笑靥深,恰似他半生荣枯。尾句“月户纤纤玉捧觞”不写悲,反写绮罗丛中细品秋光,暗喻在困顿中仍守生活雅趣。全词以乐景写哀,语言平和如秋水,将悲秋隐于繁华背后,恰似晏几道一生——富贵时见深情,落魄处显风骨,悲而不显,静而深长。
图片
图片
10
凤凰台上忆吹箫·香冷金猊
李清照〔宋代〕
香冷金猊,被翻红浪,起来慵自梳头。任宝奁尘满,日上帘钩。生怕离怀别苦,多少事、欲说还休。新来瘦,非干病酒,不是悲秋。
休休,这回去也,千万遍《阳关》,也则难留。念武陵人远,烟锁秦楼。惟有楼前流水,应念我、终日凝眸。凝眸处,从今又添,一段新愁。
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,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,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。开篇“香冷金猊”“被翻红浪”绘出秋日慵懒之态,暗喻离愁。“非干病酒,不是悲秋”以否定句式反衬真愁——非因秋景,而是离怀别苦。下阕“千万遍阳关”化用王维送别典,写尽留人不住的无奈,“烟锁秦楼”更添孤寂。全词写得缠绵悱恻,委婉含蓄,余味无穷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