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初冬,像一位素衣女子,迈着轻盈的步伐,悄然降临人间。风,裹挟着丝丝凉意,穿梭于大街小巷,吹落了枝头最后几片残叶,似是在诉说着季节的更迭。田野里,往日的喧嚣已渐渐沉寂,只剩下枯黄的草茎在寒风中瑟瑟发抖。然而,这看似萧索的初冬,却也藏着别样的韵味。池塘中,残荷虽已凋零,却仍倔强地挺立着干枯的茎秆,墙角边,几株残菊在霜雪的侵袭下,花瓣虽已残败,但那傲霜的枝干,却透着一种不屈的力量。在这初冬的画卷中,苏轼的《赠刘景文》,如同一束温暖的光,照亮了岁月的寒凉。
赠刘景文
苏轼〔宋代〕
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
译文:
荷花已经凋谢,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;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。
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,那就是橙子金黄、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。
图片
《赠刘景文》创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公元1090年),当时的苏轼正任职杭州知州。刘景文,这位苏轼的挚友,一生仕途坎坷,虽胸怀壮志,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,此时已年过半百,依旧在困顿中徘徊。苏轼深知友人的遭遇,在这初冬时节,写下此诗以赠之,既是对友人的劝勉,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感悟。
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诗的开篇,苏轼便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,描绘出一幅初冬的景象。池塘里的荷花早已凋零,那曾经像伞一样撑开的荷叶,如今已消失不见,只留下一根根枯萎的茎秆,在寒风中显得孤独而凄凉。而墙角的菊花,虽然花瓣已经残败,但那傲立霜雪的枝干,却依然挺拔,透着一种不屈的精神。在这里,苏轼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将荷的衰败与菊的傲霜进行对比,突出了菊花在困境中坚守的品质。其实,这何尝不是对友人刘景文的一种隐喻呢?刘景文一生仕途不顺,就如同这凋零的荷花,遭遇了挫折与打击,但他却有着像菊花一样傲霜的精神,在困境中不屈不挠,坚守着自己的信念。
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
苏轼笔锋一转,将视角从眼前的残景转向了初冬时节那充满生机的橙黄橘绿。在初冬的果园里,橙子金黄,橘子青绿,它们在寒风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,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苏轼告诉友人,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致,正是这初冬时节橙黄橘绿的时候。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,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传达。在苏轼看来,人生就像这四季的轮回,有春的繁华,也有冬的萧索,但即使在困境中,也依然有着希望和美好。就像这初冬的橙黄橘绿,虽然天气寒冷,但却有着丰收的喜悦和生命的活力。他鼓励友人,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消沉,要看到生活中的希望,珍惜这美好的时光,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。
图片
苏轼一生宦海沉浮,多次被贬,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。他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,在挫折中坚守自己的信念。这种精神,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,更体现在他的人生经历中。就像他在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中所写的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无论遭遇多大的风雨,他都能坦然面对,从容前行。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,也正是他在《赠刘景文》中想要传达给友人的。
时光流转,如今我们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。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,人们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,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,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之中。初冬的景象,或许会让我们感受到一丝寒意,但苏轼的这首《赠刘景文》,却如同一股暖流,温暖着我们的心灵。它告诉我们,在困境中不要气馁,要看到生活中的希望和美好。
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的挫折时,不妨想想苏轼的豁达;当我们遭遇生活中的困境时,不妨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。让我们在这个初冬时节,放慢脚步,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,珍惜每一个当下,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